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病因病理
作者:Admin  文章来源:  点击数 0  更新时间:2004-9-1 16:56:44  文章录入:admin

    〖中医学认识〗
    本病属于中医学“消渴”、“肾劳”、“劳淋”等范畴。如《灵枢·五要》篇说:“五脏皆柔弱者,善病消津”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“肾劳者,背难以俯仰,小便不利,色赤黄而有余沥,茎中痛,阴囊湿生小疮,小腹满急。”《严氏济生方·淋闭论治》说:“劳淋为病,劳倦即发,病引气冲”。这些描述与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症状、体征相似。本病的形成,多由五脏柔弱,肾亏精耗,加之感受湿热毒邪,以致肾失开合,气化失调,导致水津输布失司,分清泌浊功能失职,水液代谢失调;肾病及脾,牌失健运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精血,升降输布失调,则精微物质外泄失度;肾病及肝,肝不成血,筋脉失养,则肢体痿软、麻痹、抽搦;病延日久,则正气亦伤,而化生湿浊。故本病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。一般初期多为湿热下注,或毒邪伤肾,或它脏病变累及于肾,以邪实为主;病至后期,肾脏虚损较甚,累及肝、脾,而致封藏失司,肝风内动,气血虚衰,混浊化生,转以正衰邪实为主。归纳其病因、病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    1.湿热蕴结,热移膀胱   起居不慎,感受湿热之邪,蕴结下焦,损伤肾络,肾与膀胱气化不利,则表现为小便异常,腰部疼痛。
    2.肺胃热盛,燥热伤津   精神刺激或长期郁怒,气机不畅,郁而化火,木火刑金,肺金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优,水津不得正常排泄而出现排尿异常、口咽干燥。
    3.湿热留恋,耗伤肾阴   湿热内停,日久不去,损伤肾脏,耗气伤阴,阴伤则手足心热、尿赤;肾气不固,开合失司,外泄无度,则多尿、夜尿。
    4.邪毒伤肾,气阴两虚   长期服用镇痛剂或接触重金属,导致邪毒内留,损伤气阴,肾失开合,水液、精微物质外泄则出现蛋白尿、多尿、夜尿等症。
    5.肝血不足,肝风内动   久病耗气伤血,肝血亏虚,筋脉失养,痿废不用,则肢体麻木,四肢瘫软;血虚生风,则肢体颤动。
    6.脾肾阳虚,水湿潴留   病延日久,脾肾俱损,腰为肾之府,肾虚精亏,故腰膝酸软;脾为后天之本,脾虚不运,气血生化乏源,故头昏乏力,面色萎黄,食欲不振。
    7、肝肾阴虚,瘀血内停   本病日久不愈,耗伤阴液,血行不畅,或久病入络,瘀血内停,肾络不通,故见腰部疼痛,昼轻夜重;阴虚则见五心烦热,潮热颧红等症。
    〖西医学认识〗
    1.病因和发病机制   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原因很多,在我国,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感染性间质性肾炎最常见。近年来对药物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报告很多。本节就镇痛药性慢性间质性肾炎为例对其病因病理进行阐述。
     镇痛药性慢性间质性肾炎又称镇痛药肾病。目前已知,引起镇痛药肾病的药物,包括合非那两汀或阿斯匹林的混合镇痛药(即与扑热息痛。阿斯匹林、非那西汀、咖啡因或可待因结合的复合药品)、消炎痛、保泰松、布洛芬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。
    肾脏受累与用药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,一般服用镇痛药数年以上,甚至达10年或20年之久。有报道每天服药量大于1g.持续3年即可患病。尸解报告,累积量超过1㎏即可出现肾脏受累。累积量超过6kg者,肾受累占50%~80%。超过2kg者肾受累可高达70%。持异议者认为,发生肾损害可能与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有关,而与药物的累积量无关。早期停药后病变可以逆转。重症患者即使停药,肾脏病变仍继续恶化。引起肾脏病变常见于阿斯匹林和非那两汀或扑热息痛的混合制剂。
    2.病理   双侧肾脏皮质萎缩明显,体积缩小,切面易见灰黄色坏死的肾乳头。显微镜下可见肾间质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,伴有多灶状或弥漫性纤维化。肾小管弥漫性萎缩。肾小动脉内膜增厚,管腔狭窄。肾小球缺血性萎缩及小球周围纤维化。肾乳头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,常常有钙化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