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第六次世界肾脏日主题“同时关注肾心健康”
作者:  文章来源:  点击数 0  更新时间:2011-4-9 11:28:39  文章录入:admin

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,为世界肾脏病日2011年的“世界肾脏日”主题是保护肾脏,拯救心脏

中医解释肾和心的关系

慢性肾脏病是临床综合征,可以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功能出现紊乱,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并发症,也是慢性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。慢性心脏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病变过程,,如果抓住心肾相关的之治疗法则,深刻体会心肾相交的意义,对于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

慢性肾病(特别是透析或肾移植)患者中,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者占50%以上。透析患者经校正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为普通人群的10~20倍(尤其是20~30对年轻者)。即使肾功能仅为轻度减退,对许多心脏临床预后也产生不良影响。在终末期肾脏病,左室肥厚和冠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75%40%半数终末期肾脏病人透析后两年内出现心肌梗死,死亡率也相应升高。近几年来,现代医学对CKD心脏病变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论,因此在治疗上没有获得有效进展,对症治疗也没有从根本上降低CKD患者病死率。相比之下,祖国医学运用“心肾相关”理论对肾脏与心脏之关系做出完整阐释,指出两者之间重要的相关性。这种心肾相交的理论为CKD心脏病变在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,由此建立CKD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信心。

心肾相交生理关系——心肾相交:

心肾相交是指心、肾在生理、病理、病证、治疗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。在生理方面,心与肾相互为用、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一说,一般认为源于易学。心肾相交在中医学理论中的本始含义为心为火脏,肾为水脏,心肾相交,即阴阳相和,故人体健康。心在五行属火,位居于上而属阳,肾在五行属水,位居于下而属阴。心肾阴阳、水火、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,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,以助肾阳,共同温煦肾水,使肾水不寒;而肾阴必须上济于心,以滋心阴,共同涵养心阳,使心阳不亢。元代朱丹溪有《格致余论》中进一步阐释:人之有生,心为之火居上,肾为之水居下,水能升火而火能降,一升一降无有穷矣,故生意存焉。

随着真阴真阳兴起,后世医家对心肾相交有所发挥,理论日益完善。如明《慎斋遗书》中说;:盖水中有真阳,故水亦随阳而生至于心。,盖因火中有真阴,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。升降者水火,其所以使之升降者,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。到此,心肾相交理论可以概括为:心属火,居上,其性属阳,阳中寓阴;肾属水居下,其性属阴,阴中寓阳。在生理情况下,心火在其内所寓真阴的牵制下,下助肾阳,使肾水不寒;肾水在其内所寓真阳的鼓动下,上济心阴,心肾之阴共同抑制心阳,使心火不亢,以共同来维持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动态平衡

心肾相关病理关系——心肾不交

然而,这种动态的平衡一但失调就会出现心肾失交。根据心肾相关理论,肾病日久必将累及于心,使心脏受累。心脏受累又可以反过来加重肾脏疾病,以致最后出现心肾同病的病理状态。在临床上将慢性肾病并发心脏病变分成以下4种证型:

、水旺乘火型   是指肾水对心火克制太过而表现出的病症,如上所言肾主水,对人体水液的调节代谢有着相当大的作用,然若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以行水,使水上乘,水液四犯。犯于肌肤则肿,犯于心则悸,甚则水液痹阻心脉致喘息不能卧,面色青紫,小便不利等症,故在治疗方法上温肾阳以制水。

、水枯火旺型   是指肾水不足,不足以制心火,以至于心火相对亢盛的一种现象。肾水枯竭不能上济心火,继使心火亢进于上,此型多见于久病失调或房劳过度而导致肾阴亏于下,心火亢于上的病症,症见腰膝酸软,骨蒸潮热,耳鸣,耳聋,心悸怔忡,失眠多梦,健忘等,故其治疗的重点为在于通过滋补肾阴,以制心火

、水火独旺型  本证多指的是心肾阳虚开进,是由于心、肾阳气相互亏虚而短剧。一般正常下,心肾之阳协同共运,以温煦脏腑,运行血脉,气化津液等,若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,使心阳虚影响正常至肾阳虚,或肾阳虚影响至心阳虚,使之心肾之阳两虚。临床多见:形寒会冷,心悸怔忡,尿少身种,身倦欲寐,唇甲青紫等症。在治疗上宜温补心肾,以利水消肿

   综上认为,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二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,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,在些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。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,只有三个方面都协调平衡,才是心肾相交,如果任何一方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,均会导致心肾失交。而心肾失义也是心肾二脏失去协调关系的具体病理表现。心肾不交,重则必阴阳离决而亡,下厥上竭及阴下竭,阳上厥等即上。所以通过灵活运用心肾相关理论,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病心脏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